故事片《山乡情》是根据四川阆中市玉台镇夹曲沟村任柳萌连续7年获得玉台镇党委产业发展“先进个人”称号,阆中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获得阆中市“三八”红旗手、阆中市社会扶贫济困先进个人、南充市妇联联合会“南充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荣誉称号任柳明真实事迹改编 
为您推荐
2023-06-03
“95”后开发推广赌博APP   非法获利38万、南充市顺庆警方集中收网打掉多个网络犯罪团伙西部文化建设网(南充)消息,近日,南充市公安局顺庆区分局经过缜密侦查,打掉多个在全国范围内为赌博App提供技术支持和利用非法APP开设赌场的网络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5人,查扣作案手机83部以及价值120余万元的涉案现金和财物,成功斩断一条为赌博类APP签名并进行流量推广,进而实施网络赌博诈骗的黑...
2023-06-02
本网讯  5月30日,由农工党成都市委会和龙泉驿区委统战部、龙泉街道党工委、龙泉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的“凝心铸魂强根基 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暨“迎大运 动起来”应急救护培训,在龙泉街道保平社区举行。农工党成都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胡伟峰出席并讲话。       活动由中国农工民主党成都市龙泉驿区总支委员会联合成都市红十字会、龙泉街道保平社区、成都文通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龙都医院共同承办...
2023-05-30
山丹县领导考察全国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及产业创新总部基地,共商山丹乡村振兴发展2023年5月27日下午,甘肃省山丹县领导在京考察全国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及产业创新总部基地(以下简称总部基地),并在筹备处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会议旨在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推动甘肃省山丹县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莅会领导与嘉宾有:山丹县委副书记...
2023-05-30
 5月29日,爱国实业饴二宝网红培训暨爱国主义学生社会活动教育延川基地在县文化馆五楼挂牌,陕西省爱国主义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西北建设杂志社总编许衙评和延川县妇女联合会主席冯晓莲揭牌,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呼世诚、县非遗保护中心马向军等出席活动,网红饴二宝主持活动。  活动在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中开始,延川华彩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小燕在致辞中说,欢迎各位领导嘉宾来我们这里参观...
2023-05-30
5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举办的2023建筑装饰BIM大会暨第二届建筑装饰数字化转型和工业化发展高峰论坛在古城西安隆重举办,陕西建工装饰集团组团观摩并领取建筑装饰BIM大赛预决算组一等奖。
2023-05-26
爱国实业汉文化和网红培训暨汉城大集爱情湖畔“三个基地”的落成庆典在西安举行       华灯初上,彩灯闪烁,乐声震耳;汉城湖边,爱国之夜,凝聚力量。浪漫520情定汉城湖/我爱你,中国!5月20日晚,爱国实业饴二宝汉文化和网红培训暨汉城大集爱情湖畔“3个基地”落户庆典活动在西安汉城湖文化美食街汉城大集啤酒音乐广场隆重举行。网红饴二宝主持活动,抖音平台同步直播。现场近千名市民、全网3万余粉丝参与...
2023-05-17
黑龙江“吉源香1号“稻种再获国家金奖近日,第四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在杭州市举办,黑龙江庄稼人种业有限公司选送的“吉源香1号”荣获全国金奖。       笔者连线“吉源香1号”金奖稻种的培育人黑龙江庄稼人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才。       苏才说:“202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2022年荣获黑龙江大米节稻米品评品鉴金奖。刚刚又第三次获得国家金奖,足...
2023-05-13
四川阆中市千佛镇接访推动农村工作和谐稳定西部文化建设网(摄影记者杨光)千佛讯,5月11日,是阆中市千佛镇逢场天,一大早,阆中市千佛镇纪委工作人员就在镇政府大门口,搭建好简易的接访平台,等待前来诉访的群众。据了解:自2023年以来,阆中市千佛镇党委、纪委高度重视人民的信访诉求,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件大事来抓。当前,正是农村大春生产黄金阶段,部分社会矛盾凸显,为有效预防和...
2023-05-09
四川阆中市税务局围绕“五张名片”夯税基固根本围绕“以数治税”这个名片,集聚税费共治合力。落实《四川省税费征管保障办法》和《南充市税费征管保障实施方案》,结合《阆中市税费共治保障工作考核办法》,在阆中税费共治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三方数据分析应用,将“智慧税务”进一步融入“智慧政务”。充分运用税收大数据,聚焦高风险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立“税务+三方”的大数据服务应用体系,在合力共治中强化税...
2023-05-09
凝聚青春力量 ——水观镇举办“五四青年杯”篮球友谊赛西部文化建设网(水观)讯,为隆重庆祝全国第74个“五四青年节”,弘扬“五四精神”,彰显青年风采,促进全镇机关单位人员交流、丰富业余活动、增进内部感情,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5月4日上午,水观镇团委、水观镇小学联合举办了“五四青年杯”主题篮球友谊赛,水观镇党委书记、镇长现场观赛指导。随着裁判一声哨响,由水观镇政府队对水观镇小队的友谊赛正式打...

老生产队长的故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3-27 09:07作者:西部文化建设网来源:西部文化建设网

老生产队长的故事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记者 聂安邦( 摄影报道


说起老生产队长,那是一个上世纪既久又不远的,陌生又熟悉的“称谓”。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是一个温暖的年代,那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着的年代,人人有理想,国家有希望,脸上有笑容,让人有使不完的劲,按当时人们的话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那又是一个有人性,有人情,有人味的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一个时代,那时候有一句暖心的话“社会主义不会饿死人”。

小时候,《老记见证》小记者,经常听到父亲讲述他儿时的故事,公社社员们团结在一个生产队里,一起在土地里热火朝天的劳作,一起吃饭互帮互助,如果遇到灾年收成不好,还有国家的救济粮可以吃,虽然那个年代物资十分匮乏,但是人们的精神建设却是非常的富足,那个年代叫“社会主义”。

可是待到尘埃落地,时过境迁,现如今已经很难在农村里看到那个年代留下的痕迹了,仿佛距今六十年前的一场席卷全国的历史运动,不是一个年代而是一个“朝代”的标志。现在偶尔也会在农村的田间、村头,见到一些弓背蹒跚年迈的老人们,在他们身上还仍旧散发着那个年代久违难得的浓浓的淳朴、善良和农民伯伯身上特有的豁达与憨厚。

在一次与河南蜂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寻找蜂源进行体验蜂疗项目时遇到了一位养蜂老者,原以为他就是一个祖传的职业养蜂人,可没想到这位老爷子也是个有故事的人,而老爷子的故事也是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一个缩影。

老爷子,大名叫张希和,今年78高龄。老伴,申喜梅也已经77岁高龄了,张爷爷年轻的时候正逢大炼钢铁的大跃进时期,初中毕业后进入了供销社的草帽厂工作,成为了供销社的一名“合同工”,也正是在那里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伴申喜梅奶奶。在供销社里张爷爷做起工作任劳任怨,正应了那个时代的一句时髦口号“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又是跟着供销社的老人跑运输,又是帮着“社里”几千里地几个月不辞辛劳的贩卖马匹。在供销社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在即将从合同工转为正式工的时候,却被村子里调他回去为生产队搞起了副业,回到村里张爷爷很快被选上了生产队的队长,当《老记见证》小记者问张爷爷干生产队长有什么难处时,张爷爷很平淡的说“都是给公家、集体干活、敲钟上工,有啥难的”

就这样在冬天种麦子,夏天种玉米、谷子,一天三趟工的劳作中,在一个生产队二百多号人们的同吃同乐,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集体生活中,时间一年一年的流逝,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时间进入到了另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早已从生产队长的位置上退下来的张爷爷也与时俱进搞起了个体户跑起了运输,村人好友看他成天跑运输太辛苦,就给他送来了几箱蜜蜂,张爷爷害怕被螫,并不想养蜜蜂,但是被蜜蜂螫了几次之后反而激起了老爷子的斗志,开始慢慢的摸索起养蜂的秘诀,还买了很多关于放养蜜蜂的书籍,后来张爷爷的蜜蜂越来越多也就自然开启了他的养蜂生涯。

对于“蜂疗能够治病”的说法,张爷爷早就知道,那是在前些年他不慎害了病,经过医院的治疗始终不能治愈,可没成想老中医只是用蜜蜂在他左手臂上螫了三针,“出去抽支烟的功夫”张爷爷的左臂一下子就好了。

现如今虽然老爷子的身体因血栓后遗症,比不上年轻的时候那样健壮能干,可对于土地的情感依然不变,虽然现在成为了一名养蜂人,整日与蜜蜂为伴,但依然和老伴两个人相互搀扶着,在自己居住的窑洞上面拆迁后的废弃荒地里开垦了一大片大约三四亩地的菜田,平时做饭缺菜了就到地里摘上一点,也能在关键的时候也不至于为吃的发愁。

记者手记:

虽然对于老人来说,这也不过是“庄稼人”见不得土地闲置浪费的本能罢了,但是在外人眼里,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身患血栓后遗症的老人,带着老伴能够做到的“愚公移山的奇迹”或“壮举”,尤其是在《老记见证》小记者看来这却是老一辈的农民对于土地的自然热爱,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对于我们脚下这片大地的深深眷恋。

只是随着现在所谓的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这一代的这些后人们对于土地的感情,也在农民的耕地上不断耸立的钢筋水泥丛林中渐渐地淡漠,《老记见证》小记者的奶奶经常指着街边公园说“你说说这种上点菜不好吗?”或许如今的我们已经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但如果失去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如今所拥有的一切现代化都将化为乌有。毕竟我们是人,这个世界是人间的社会。毕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金木水火土,最后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本位,失去了土地还叫农民么?没有了农民和土地我们吃什么?

我们现在成天喊着要民族传统回归,文化自信,我们也一再强调要重视耕地,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可是事实却是大量的城市框架、楼房、公路正在吞噬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皇天后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已经“地不在大,物不再博”真希望在国家高瞻远瞩的规划下,让我们的本性回归,传统回归。


这位手推轮椅步履蹒跚的老人,

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

老生产队长张希和老爷子,

虽然如今老爷子身体不像年轻时

那样的矫健,但他乐观淳朴

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仍在彰显着

那个年代的人们所特有的精神品质。


如今的张爷爷早已经习惯了与蜜蜂为伴

对于张爷爷来说,无论是养蜂也好

种地也好,只要还活着就得找点事做,

用《老记见证》小记者父亲的话说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这对老两口是张老爷子的亲家,

两家离得近,

经常过来搭伙做饭,

他们的饺子皮引起了
《老记见证》记者的好奇。


张老爷子的孙女

就要去外地上大学了,

临走之前总是想

多来帮助老两口

多做些什么。


虽然腿脚不好

老爷子也闲不住,


《老记见证》小记者对张爷爷

年轻时候的故事很感兴趣,

如今年轻人对于那个火红年代

只能通过影视作品和故事小说去想象

从亲历者的亲口讲述中

才能触摸那真实历史的一角。


有时候老爷子还会向他人

讲述有关辨别真假蜂蜜的诀窍,


说起养蜂,张爷爷的

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恨不得将这些年的养蜂经验,

一股脑的都倒出来。


说到兴起老爷子还专门调制了,

一杯蜂蜜水,直接从味道上

分辨真假蜂蜜的区别。


对于蜂疗的神奇,

老爷子早就有所了解,

对其他患者来说难以

忍受的蜂螫的剧痛,

在老爷子这里只能

算是和风细雨一般。


正如同张爷爷会养蜂

但不会蜂疗一样,

小记者只会蜂疗,

可对于养蜂的事

却是一窍不通,

还是张爷爷给小记者

补上了这一课。


刚被《老记见证》小记者

蜂疗没几天,老爷子的手脚

就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不,非要“上房揭瓦”不成。


这种洗刷方式也只有

过惯苦日子的老人家才会。


自从老爷子得了

血栓后遗症身体不便后,

像这种力气活基本上

都是由奶奶代劳了。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看爷爷奶奶一个刨坑,

一个铲土,

搭配的真娴熟。


老奶奶“十八般武艺”样样不落。

这要是放在过去,

就是一个活脱的“铁姑娘”

拿现在的说法就是“女汉子”


这“一亩三分地”就是

张爷爷老两口一起开垦出来的,

这也是他们老人的得意之作。

或许是他们向外人

证明老有所为的功绩。


儿时在野地玩耍,

最讨厌的就是这种

“刺头”,可是如今

长大后再见到它

却有一种与友人阔别

多年再相见的感觉。


菜园子里的红薯,

也忍不住要探出头来,

想要看看,如今还有谁

能认出它来。


看着申奶奶挎着

菜篮走路的气势,

哪像一位快八十的老人。


红彤彤的野山枣是

农村孩子们最爱的零嘴。


大器晚成的“小哥俩”。


一朵小小的喇叭花,

是儿时农村的特有浪漫。


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

那就是不单纯叫吃了,

那是在品味自己的价值


老爷子只要一来到菜园里,

就好像有用不完的劲。


从老爷子的越野技术,

谁能看出这是一个残疾老人。


无缘欣赏那个时代老生产队长的风采,

但是依旧能从他们现在的身上

看到那不曾褪色的品质。


相互搀扶着,或许也是一种

农民版的持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这片土地上给爷爷奶奶合影纪念,

就是让这片土地来证明这些年

他们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

依旧保持着那曾经同吃同乐

共同劳作的火红年代。

这或许也是另外一种

“老生产队长的不忘初心”。


(来源:网络友情转载)